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每一个王朝的建立,往往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战争。
尤其是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之中,宋朝陈桥兵变就夺取了皇位暂且不谈,其他几个朝代都是一场又一场战斗打出来的天下。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今人提及这几个朝代的时候,往往都会说清朝得国太易,而很少会说宋朝得国太易。
关于宋朝我们暂且不谈,就清朝得国太易这个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呢?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认为清朝得国太易。
事实上,这四个字最早由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提出,也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可,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有关清朝得国太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不过在了解原因之前,我们要先知道得国太易的本质是什么。
得国太易的本质
赵烈文和曾国藩商议出来的得国太易,可不是清朝统一整个国家太过容易,而是说清朝入主中原太过容易。
要知道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再到清朝真正统一天下,前后共经历了46年的时间,这可算不上容易。不仅如此,如果再加上后来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的话,那时间跨度就显得更长。
因此,所谓的得国太易,仅仅只是清朝在极短时间内就进入了山海关,并且只用了两年就收获了明朝两京以及江南富庶地区。
这样一来,明朝名存实亡,只剩下南明苟延残喘,清朝成为了中原大地上的实际话事人。后人很难想象,人口数量百倍于清军的明朝,为何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面,就垂直性地走向了覆灭。
而至于入主中原看起来太过容易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其一是这对于清朝来说,纯粹是一个意外收获。这就好比三国时期的刘备只想到徐州暂住,结果陶谦却甘心将徐州牧都让给他。
其二则是清朝整体实力比不上明朝,分明是以小博大,却还赢得这么简单,更是显得十分容易。
最后则是汉人提供的帮助,让清朝自身似乎没有发挥出足够的作用。
这样一来,也无怪人们会认为清朝得国是在太过容易。尤其是在没有经历过足够令人认可的战争的情况下,清朝获取天下霸业,似乎就是划划水、摸摸鱼,便成功走到了人生巅峰。
可这又会导致什么样的情况出现呢?赵烈文指出,国家得来太过容易,君王不知道珍惜,王公大臣各自为政,最终必然会走向覆灭。
尽管这样的评价在当时是大不敬的言论,但后来的事实足以证明,赵烈文的判断一点也没有。尤其是慈禧太后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做出的选择,根本体现出对国家应有的责任心。
反观清朝之前的明朝,宁愿承担巨大的压力,也不愿意向关外清军妥协,这也难怪后人提起崇祯总是遗憾,但提起慈禧,那就是“咬牙切齿”。
意外收获
首先从意外收获来分析清朝得国太易这件事情,很多人都认为明朝发展到崇祯时期,内忧外患,明军已经完全不是清军的对手。这样的说法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正确的原因在于和草原骑兵交战,彼时的明军的确无法和清军相提并论。可只要边关防线没有被攻破,清军又拿什么和明军相互消耗呢?
更重要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明朝和清朝便是这样的关系。明朝失败一次没关系、失败两次也没关系。
在没有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可以不断从全国各地调集兵马赶赴边境。皇太极想要和明朝拼消耗,他还没那个资格。而他只需要一场大败,清朝政权就很有可能会分崩离析。
《清实录》中就曾记载,正是考虑到这一方面的因素以后,皇太极心里面想的一直都是如何能够和明朝讲和。在他看来,自己建国时间实在太短,完全无法和明朝拼底蕴。
无奈之下,自己也只能让清朝发展到曾经金国的高度,以后再找机会南下进攻明朝。只是无论他提出怎样的条件和明朝平等相处,崇祯皇帝都没有同意。
崇祯皇帝是不是傻?先将皇太极稳住,然后抽调兵力剿灭李自成不就好了。这样一来,明朝内部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再慢慢征讨皇太极不就可以了?
的确,当时皇太级只提出两个要求:互通贸易以及平等相处,这完全可以接受。可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就从来没有向草原政权妥协过,所以崇祯皇帝哪怕两线作战,也根本不会同意。
在明朝的发展过程之中,皇帝以及大臣们不止一次以宋朝为自己的“榜样”,认为宋朝的覆灭,就是不断和草原政权妥协。
先是辽国,随后又是金国,这样的王朝即便存在,也对国家发展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明朝骨子里已经坚定淘汰宋朝的政策方针。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让崇祯皇帝向现实低头,他做不到。
然而就在皇太极还在为崇祯皇帝的“愚蠢”生气时,吴三桂突然一纸降书告诉自己要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要问崇祯皇帝?已经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逼迫下,自缢身亡。
于是清朝就这样,原本只想发展成金国,结果一不小心将明朝占领,这份运气堪称无与伦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说清朝得国太易。
以小博大、时间太短
其次就是清军虽然强悍,但他们在面对明朝的时候,的的确确是以小博大。尤其是对明朝内部发动进攻的时候,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将明朝绝大部分版图都收入囊中,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遥想当年蒙古铁骑进攻南宋,前后打了四十五年。不说清朝两年就把明朝拿下,至少你多打几年,让人更能接受一点不是?
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兵力还不如明朝。尤其是总人口上面,清朝不及明朝的百分之一。如果明朝内部老百姓们愿意反抗清军,不说他们寸步难行,至少能让他们铭记终身。
可清朝有多幸运,李自成起义以后,早就帮他们将所有麻烦都解决,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以后,纯粹就是坐享其成,毫不费力就夺了天下。
事实就是这样,别说后人预想不到,估计就连他们自己都始料未及。
尤其是清军入关以后的实际统帅多尔衮,正当他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发现逐鹿天下的人就只剩下自己一个,那还怎么玩?
连个像样的对手都没有,总不可能起兵造反,和顺治皇帝打一场。要真这样做的话,清朝入关的意义又在哪里。
所以后人认为清朝得国太易,真没冤枉清朝。想象一下,两家房地产公司争夺某一块土地的时候,另一家房地产公司什么也没做,就是到该土地上赚了一圈,这片土地就归他,这不是空手套白狼,一本万利?
不仅如此,在收获土地的同时,这家房地产公司还收获了前任公司修建的建筑,实在是令人无语至极。
汉人的帮助
最后便是汉人对清朝入主中原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有关于这一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讲。
首先是关外发展阶段,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内部民族组成主要有女真、蒙古、汉族以及其他人口数量更少的民族。
而这部分汉人对后金发展的帮助就在于先进文化和生产技能的提供,正是有了这些知识教育,后金的发展才会蒸蒸日上。
其次就是到皇太极执政期间,洪承畴对清朝的帮助,他不仅让清朝对明朝更加熟悉,同时也让清朝有了完整的政治体系以及军事体系。
也正因如此,皇太极才有资本向崇祯皇帝提出建国平等往来,要不然整体军事实力强大,但政治体系却一窍不通(适合治理草原部落,但不适合治理国家),那也只是对国家的一厢情愿而已。
最后便是吴三桂对清朝的帮助,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这件事情暂且不谈。就后续清军在攻打江南地区的时候,也是吴三桂提供了帮助。
如果不是吴三桂以及其他汉人将领的镇压以及诱骗,明朝老百姓们也不可能一点反对的声音都没有。在打一棒子给一甜枣的政策方针下,清朝最终坐稳了江山。通过这样的方式建国成功,难道不容易?
结语
清军入关以后,估计他们自己都是懵的,怎么说好平分天下,现在天下都是自己的?怎么明朝国内士兵的实际战斗力,和明朝边境士兵,完全不是同一个档次?怎么汉人还帮着自己打汉人?
普通士兵们难以理解,但他们也不需要理解。他们只需要知道,从此以后,清朝彻底取代了明朝,身为女真族人,地位也一定会比汉人更高。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像清朝这样幸运的王朝,绝不多见。
而前文中提到的宋朝以及宋太祖赵匡胤,其实更像是一场政变。
在他还是大将军的时候,天下各国都需要派兵征伐才行。相比之下,清朝入关以后,哪里有能够让后人记起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