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位教高中历史的朋友告诉我,有学生在课堂上听他讲到南宋灭亡前后的历史时,便问能否讲讲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碍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位朋友委婉的拒绝了学生的请求。他知道我在写作通俗历史类的文章,便请我写一写文天祥,希望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那段历史,明白圣贤书中仁义的真正内涵和其中所蕴含的千钧分量。
笔者也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文天祥丰富的内心世界,希冀看到这位感天动地、千古不朽的民族英雄的更加真实、细腻的一面。只有读懂了这些,才能明白他为什么能够有如此的忠贞对待国家!如此的狠心对待家人!如此的决绝对待敌人!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一)
文天祥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教育,遍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孩童时,他看到学宫祠堂里面供奉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忠臣的画像,羡慕不已,感慨道:“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则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成年后的文天祥身材伟岸、相貌堂堂,是乡里闻名的美男子。二十岁时便高中进士,在殿试时,面对宋理宗登基以来年岁日久、荒于政事的局面,他以法天不息为题写了对策,一气呵成,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宋理宗读罢后,对其文赞赏不已,当即点其为状元。考官王应麟也欣喜道:“这份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朝廷得到这样的人才,微臣特向陛下祝贺!”
中状元不久,父亲因病过世,文天祥回乡守孝三年,期满后,被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由此开始了仕途生涯。此时的南宋,外有元军虎视眈眈,内有奸相贾似道弄权,忠贞之士很受排挤,已处于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艰难处境。性格刚直的文天祥屡次上书弹劾权臣、针砭时弊,故不为贾似道所容。在此后的十数年时间内,文天祥宦海沉浮,始终不受重用,更在三十七岁时,由于多次得罪贾似道,为其迫害,被勒令致仕。
一年后,迫于朝野和士林的压力,贾似道又启用他为荆湖南路提刑官(管理司法),文天祥到任后不久,将一些冤假错案进行平反,释放了一批无辜人员,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由于政绩出色,他又被委任为赣州知州,主政一方。公元1275年,权臣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水军、数千艘战船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遭遇元军炮火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贾似道率残部侥幸逃脱,自此威望大跌,很快在朝廷中失势。临安危急,宋廷只得向各地发出勤王诏书。
接到诏书的文天祥悲愤不已,悲的是国势衰微如斯,愤的是权臣无能误国,他很快振作精神,聚集了上万人的部队,朝廷命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护卫临安。
临行前,朋友劝阻道:“元军来势汹汹,分兵三路,大举南下,京畿之地已经危在旦夕,你率这仓促而成的上万人马前去勤王,无异于驱赶群羊去和猛虎搏斗,九死一生,难有作为啊!”
文天祥正色道:“你说的道理我很明白,朝廷养育大臣百姓三百多年,如今遭难,征召天下勤王,结果无一军一马响应前往,我深以为恨。因此不自量力,准备以身殉国,希望能够激励天下的忠臣义士奋起报国,如此则上可保国家社稷、下可护黎民百姓!”
文天祥平时性格豁达,为人豪爽,由于家境优渥,着衣饮宴较为讲究,眼前国势危急,他为以前的生活享受而深深自责,因此散尽家财,充作军饷。八月,他率军赶到临安,被任命为平江府知府,护卫临安。
为了结好元军,达成议和的目的,宋廷擢升吕师孟(降将吕文焕之侄)为兵部尚书,封过世的吕文德为和义郡王,以此拉拢已投降变节的吕氏一族。如此荒唐举动,将自身的软弱和腐朽暴露无疑,于解决眼下危局则毫无裨益!
宋朝建立后,吸取五代时期藩镇权大、分裂割据的教训,便将地方的行政机构进行分拆,互不统属、互相监督,虽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却也让地方政府的力量过于分散和薄弱,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有鉴于此,文天祥上书朝廷,建议将天下设置为四个藩镇,加强地方军政实力,以此来和蒙古人相抗。可惜被朝廷以所奏太为疏阔为由,不予批准。
蒙古人前进的势头不可阻挡,很快攻破了常州。为了收缩临安的防线,宰相陈宜中、留梦炎命文天祥率军退守余杭一带。
(二)
宋廷连续派了数名使者前去求和,皆为丞相伯颜以使者级别不够为由拒绝,几日后,元军先头部队抵达了皋亭山(今杭州市北郊)。谢太后命宰相陈宜中出使元军,前去乞降。并道:“只要能保存国家,哪怕称臣也在所不惜!”谁知陈宜中表面虚应,连夜便携家人逃出城去,避往温州一带。
陈宜中跑了,谈判的事情还得继续,谁都知道这差事不好干,担着骂名不说,弄不好连性命都难保。但文天祥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前往,谢太后喜出望外,立即擢升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命他即刻出发。
伯颜在明因寺(今南京东北乌龙山下)接见了文天祥一行,身为朝廷代表,文天祥绝不愿向异族低头,他先声夺人道:“本朝承帝王正统,衣冠礼乐之所在,北朝将以本国为属国,还是想毁我社稷宗庙?”
伯颜一愣,都说这个状元宰相是南朝第一流的人物,看来传言不虚,他定了定神,正色道:“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文天祥又道:“北朝若有意保存本朝,请退兵至平江或嘉兴,再商议岁币犒军之事。如此,北朝可全兵而返,彼此有益。如北朝欲毁我宗庙,灭我国家,则淮、浙、闽、广等地尚在宋属,成败还未可知。如此,兵祸连绵,胜负难料!”
都兵临城下、穷途末路了,还敢逞口舌之利,南人惯会虚张声势,伯颜立刻佯装大怒,态度蛮横,语气强硬,以死恐吓文天祥。
出乎其所料,文天祥态度更加强硬,他掷地有声道:“我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耳,刀锯鼎镬之逼,又有何惧!”
不欢而散,文天祥被扣押,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段囚徒的生活。公元1276年,二月,太皇太后谢道清、宋恭帝赵显奉传国玉玺、率百官投降。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着宗室益王、广王等避入闽地,张世杰随后率军与其汇合,继续举起抗元的大旗、维系国祚。
文天祥等人被押至京口(今江苏镇江)交付守将刘千户时,随员、宣教郎杜浒乘机向其行贿,几人幸运逃脱。他们一路专走山野小径,以避元军的搜捕。逃至板桥(今江苏太仓)时,又为元兵抓获,幸亏杜浒带的银子多,又使银钱买通看守,得以再次脱身。后杜浒雇樵夫将文天祥抬到高邮,从长江口沙洲入海至椒江,过黄岩舍舟陆行到温州。辗转上千里,终于转危为安。
▲文天祥雕像
文天祥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上表劝说益王即位,被召至福州,拜为右丞相。很快他又受到了陈宜中(正是那位逃跑宰相)等人的排挤,以同都督的职务出镇江西,领兵抵抗元军。
元军步步进逼,文天祥难以在江西立足,只能率军四处转移。而元军不断向江西增兵,元廷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派军佯装攻打赣州,自己则亲率重兵攻打文天祥所在的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仓促迎战的文天祥不敌,率军避走,李恒一路穷追不舍,宋军节节败退。文天祥的妻妾子女尽数做了俘虏,幸亏手下赵时赏假扮他吸引敌人,才让文天祥得以侥幸逃脱。
文天祥一路收拢残兵,不久军中爆发瘟疫,死了数百人,他的母亲和唯一的儿子也不幸去世,无奈率军退守到了潮阳县(今广东汕头市辖区)一带。盗贼陈懿、刘兴等多次叛附、为祸地方,最终刘兴被文天祥派军擒杀,陈懿被驱逐。
不甘失败的陈懿对文天祥怀恨在心,随即投靠了元朝大将张弘范,将文天祥的行踪告知于他。张弘范立刻命人率军前往文天祥的驻地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元军突然杀到,正在吃饭的文天祥匆忙逃走,不过在元军的重兵封锁下,很快被抓获,一应随从尽数死难殉国,无一投降。
文天祥见到坐镇潮阳的张弘范时,左右皆以兵器逼其行跪拜之礼,一身傲骨的文天祥凛然不屈,挺立身躯。见惯了太多摇尾乞怜的汉人,文天祥的刚烈赢得了张弘范的尊重,于是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
张弘范知道文天祥在汉人中的崇高声望,让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被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道:“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随即愤而写下了千古诗篇《过零丁洋》,以证自己的心迹。
崖山一战后,宋廷大势已去。元军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邀文天祥出席,诚恳道:“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
社稷倾覆,文天祥悲痛万分,他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他到京师,文天祥开始了第二次也是时间更长的囚徒生涯。他光照千古、成就孔孟之后第三圣人的辉煌之旅也自此启程!
在被押解北上的路途中,名将李庭芝死难扬州、屹立数十年不倒的坚城钓鱼城失守等坏消息接连传来。他悲恸万分,却无能为力,不过更坚定了誓死不降、慷慨赴义的信念。
抵达大都后,气度不凡的少数民族一代雄主忽必烈下令优待这位状元宰相,当然,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因素,如果这样一个在汉人中影响力巨大的文官归顺大元,那则更能体现我大元君临万邦、震慑四方的威仪和继宋而兴的正统地位。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三)
一波接一波劝降文天祥的行动自此展开。
首先隆重登场的是故宋宰相留梦炎,他是浙江衢州人,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的状元,也是投降的第一位宰相级高官。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文官纷纷投降,毫无羞耻感。忽必烈会挑人啊,以状元宰相来劝降状元宰相,何其别开生面的场景!
两人相见后,文天祥一身宋朝衣冠,面南而坐,冷冷的打量着留梦炎。一身元朝高官华服的留梦炎浑身不自在,他还没开口,文天祥的话已如刀枪剑戟般刺入他的胸膛:“堂堂状元宰相,甘为异族鹰犬,饱读圣贤书,却毫无礼义廉耻,你有何面目去见两浙父老?”
得,咱也别自取其辱了,文天祥的硬骨头、犟脾气我早就领教过了。他怀着愧疚之心向主子忽必烈回禀,忽必烈笑了笑,不以为意,更大牌的说客还在后面呢!
第二个出场劝降的人让文天祥肝肠寸断,竟是投降后被元廷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他的出场,勾起了文天祥的酸楚回忆,几年间辗转各地、抵抗元军的艰辛往事一幕幕的浮现在文天祥的脑海中。略微调整了心神,他立刻让宋恭帝端坐于上,随即面北而跪,郑重的行了臣子大礼。
很快文天祥站起身来,走到一旁强忍着泪水道:“君臣缘分已尽,请圣驾速回!”为其忠诚所感,宋恭帝背好的所有劝说台词如鲠在喉,一句也说不出来,最终黯然离场。
连番劝降未果,忽必烈暗道,汉人办事还是不靠谱,随即让重臣、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出马。
奴隶出身的阿合马是回回人,受到忽必烈的器重走上高位后,他见惯了各级官员的曲意奉承、卑躬屈膝。眼见面前的这个南人竟然如此无礼,他大喝一声,命其跪下。
谁知文天祥只是冷笑了一声:“南朝丞相为何要跪你北朝丞相!”
阿合马气极而笑:“你一个南朝丞相做了阶下囚,还敢在本相面前逞能!”
文天祥争锋相对:“朝廷若是早日用我为相,何至于让你北人如此猖狂!”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口舌交锋不是对手,阿合马命手下兵器胁迫,提醒文天祥,只要他一声令下,就能让其人头落地!谁知文天祥不为所动,负手而立。阿合马无功而返,忽必烈只得下令将文天祥关于一处简陋、肮脏的囚室中,他不信这些以生活奢侈著称的南人高官能够忍受如此不堪的折磨。
一月后,另一名宰相孛罗在张弘范的陪同下,提审文天祥,困居土牢日久的文天祥形容枯槁、疲弱不堪,唯有双目中射出的光芒能让人知晓他的意志是何其的坚定。一番言辞交锋后,孛罗依然奈文天祥不得,他向忽必烈建言,不如直接杀了他。
张弘范等人纷纷反对,理由很简单,大元初立,如果能招降文天祥,一定对稳固统治、安抚汉人有很大的作用。忽必烈深以为然,不过各种方法用过了都不好使,还是暂时先关着吧!
回到囚室中的文天祥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作《正气歌》以自勉。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元廷又让被充入宫中为奴婢的文天祥的长女柳娘写信给他,读完书信后,妻女所承受的凄惨和屈辱的遭遇让文天祥痛不欲生。他很清楚,如果自己投降了,妻女将摆脱难堪的处境,家人得以团聚,自己高官照做,不过自己从小就立下的志向呢?孔、孟等圣人的教诲呢?
他随即写了决绝的回信,一滴滴眼泪落在纸张上:“谁人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至此,于义当死。可令柳女、环女好做百姓,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他就这么一直被关着,时间很快来到公元1282年底,中山有人自称“宋主”,聚集数千人起事,扬言“救出文丞相”。大都内也有匿名书信出现,言某日率兵马为乱,可保丞相无忧。满朝大臣都纷纷建言忽必烈,请杀文天祥,以安社稷。
忽必烈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他召见文天祥,诚恳道:“你以对待宋朝的忠心对待我,我让你做宰相!”
三年的牢狱生活已经让文天祥的身体羸弱不堪,但是他依然朗声道:“天祥既受宋恩,忝为宰相,如何能再事新主,唯愿一死!”
成全你吧!,忽必烈感慨道,“好男子,惜不为我用!”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春寒料峭,被押赴刑场的文天祥向周围百姓询问方向,然后他面色凝重,整了整已经破旧发白的衣冠,从容的面南而拜。那里有他的百姓,他的故国,他心中的千秋忠义!
随即他索取纸笔,写下诗歌:“昔年单舸走淮扬,万里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云变,气入烟岚草木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关河暗淡路茫茫。”然后从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南宋最后一缕忠魂飘散在天地之间,化作山川河岳,永远的守护着这片土地。他死后,元廷特许其夫人欧阳氏为其收尸,他衣袖间的绝笔书得以为世人所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份绝笔此后成为无数抵御外敌、捐赴国难的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文天祥一生都在构建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和完美品德,并愿意为此抛却世俗中的一切牵绊,直至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要不朽的功名,当然,这与名利之徒所图谋的虚名大不相同。文天祥要的是后人对其不屈精神和浩然气节的肯定,这是在他的时空中实现自我价值、践行圣贤之道的最高形式,他要以身殉道。
武力可以消灭肉体,但是永远也无法征服信念。在这场信念与刀兵的激烈交锋中,刀兵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不过,历史证明,所有的王图霸业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唯有文丞相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他的精神和气节穿越千古,最终不朽!
他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星辰,是炎黄儿女的精神源泉,他伟岸的身影永久矗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照耀着、激荡着、鼓舞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追慕圣贤、捍卫家国、传承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