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与小菊花们(下):宫中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大司马乱入:看过了西汉强势时代的各色男宠,今天污婆十三会带我们去看西汉转衰以后,男宠们的生存状况,并且介绍一些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的西汉后期的历史。流传千古的“断袖”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前文地址:
汉朝皇帝与小菊花们(上):让我做你的霸道总裁
汉朝皇帝与小菊花们(中):伴君如伴虎,女悲男也苦
汉史专题: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上)
楚汉风云中的一个奇人,没背景的人都该看看他(下)
权利的游戏——做事的人和做人的人
汉昭帝的男宠金赏、金建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汉朝的纯直男皇帝不多,短命的汉昭帝算一个。他八岁继位,死时仅仅二十一岁。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主要就两件事:长身体和当傀儡。
汉武帝对于继承人的选择颇费心思,在失去了合法继承人长子刘据之后,他把自己几个儿子掰着指头盘算了一遍,不符合他要求的儿子统统排除在继承者候选人之外,但凡敢有点冒头、想要蹦跶觊觎皇位的,立刻被老皇帝毫不留情地一巴掌拍死。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老子牛逼,架不住儿子混蛋,汉武帝混蛋的儿子也不少,且混得千奇百怪。
老皇帝掐指一算,除去已死的戾太子刘据和狗带很早的李夫人之子刘髆,自己只剩四个儿子,其中只有最小的儿子刘弗陵比较聪明,像自己。
好坏就他了。
于是没过多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成为汉昭帝。牛逼哄哄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低眉顺眼的车骑将军金日磾、理财小能手御史大夫桑弘羊、踌躇满志的上官桀辅政。
虽有一帮先皇选定的忠臣在侧,但主少国疑,这时候朝中难免会出现权臣当道、相互倾轧、皇权暗弱的局面。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金日磾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再一次体现出了敏锐的眼光和高超的手段——
他生病了,病得很重,并且很快狗带了。
这下他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接下来面临的权力倾轧以及选边站队的问题。
前文也说了,金日磾的大儿子因为行为举止不恰当,被金日磾大义灭亲了。二儿子金赏成为嗣子,继承了父亲的侯爵之位。
而这时候金赏跟汉昭帝差不多大,也只有八九岁。一个稚子,自然没人逼他站队,也就幸运地逃过了后来战士上官桀、猎人上官安、萨满刘旦、法师桑弘羊、牧师盖长公主组团与惩戒骑霍光的撕逼大战。
上官桀本来以为自己人多力量大,战法牧配置标准、装备又齐全,PK霍光完全可以速推。
在上官桀的想象中,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事与愿违,事情的结局是这样的:
最后在这场昭帝一朝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上官桀父子及桑弘羊被杀,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自杀。团灭。
所以没事不要惹圣骑士,这是暴雪亲儿子。
而这时候金赏在做什么呢?
他只需要陪汉昭帝玩。
金赏还有个弟弟叫金建,两个娃娃都差不多大,跟着汉昭帝一块吃饭睡觉打豆豆。但作为皇帝的陪玩,他们也是有职务的。金赏是奉车都尉,金建是驸马都尉。
三个孩子关系一直很不错,汉昭帝也很喜欢他们,以至于金日磾狗带后,金赏袭侯爵,汉昭帝觉得应该雨露均沾,还希望封金建为侯。
小皇帝这时候还不能做主,他只能去问霍光的意见。霍光自然没同意:“金赏的爵位是从父亲那袭来的。”皇帝还小,他只知道喜欢的人就要赏赏赏,这点很像他爹。
汉昭帝虽然小,但是的确很聪明,他笑嘻嘻道:“能不能封侯爵之位不就是我和你一句话的事吗?”
不知此时霍光有没有因为汉昭帝的这句话感到警醒,不过在这件事上他坚持了原则,没有辜负武帝的托孤重则:“先帝之约,有功才能封侯。”
汉昭帝身上应该能看出明君的影子,他并没有胡搅蛮缠,这件事就此作罢。
随着年龄增长,金赏逐渐从发小成为汉昭帝唯一的男宠,当然,汉昭帝是个直男,他对金赏的宠爱也并不过度。
金赏随后娶了霍光的女儿为妻,算是金霍两家联姻。而汉昭帝,娶的是霍光的外孙女……关系真是相当混乱。
那时候,霍光已经剿灭了所有的政治对手,大权独揽。
有了一个这样的岳丈,再加上还有皇帝基友相助,金赏不说平步青云,至少也是如鱼得水。
但好景不长,汉昭帝没多大就突然死了。宣帝即位后,金赏做到了太仆。终于有一天,他权倾朝野的岳父霍光也狗了带。
大约是察觉到汉宣帝已经磨刀向霍家,政治嗅觉灵敏的他迅速站队表态:“上书去妻”。休老婆本是自己的事,他却是上书告诉皇上,我要与霍家断绝关系,坚定的站在你这边。
汉宣帝觉得他很上路子很满意,所以在族灭霍家及党羽时,唯独联姻过的金家置身事外。在断尾求生这件事上,儿子绝对学到了老子的精髓。
汉宣帝的男宠张彭祖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汉宣帝刘病已是个八字很硬的皇帝,出生没多久他的亲爷爷太子刘据、亲奶奶史良娣、亲爹史皇孙刘进、亲妈王翁须就在巫蛊之乱中集体报了销,就剩下才几个月大还在喝奶的刘病已。
那时候汉武帝还在位,老皇帝雷霆之怒下,卫氏的势力几乎被连根拔起。刘病已虽然在襁褓中幸免于难,却还是被丢到了监狱里。
这时候正是朝廷最混乱的时期,汉武帝认定太子造反,正生着卫皇后、太子的气,而卫家势力被连根拔起,受过卫氏恩惠的此时死的死、残的残、躲的躲。这时候一个襁褓里的皇曾孙根本没人顾得上,一个小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也不是没可能。
但他命中有好多贵人相助。
先是一个叫邴吉的人挺身而出,充当了奶爸的角色。
邴吉一直从事司法相关工作,官很小,但良心大大的好。他认为太子刘据谋反缺乏证据,本身对皇族父子相残的悲剧深感同情,加上刘病已所在的监狱正归他管,于是就负担起了照顾小皇曾孙的重担。
邴吉挑选了两个老实的女囚哺育刘病已,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他。就这样刘病已长到四五岁了,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后元二年春天,这一回汉武帝真的病重了,有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汉武帝一听那还得了,立刻派内谒者令郭穣连夜赶到监狱,把囚犯不分罪行轻重统统杀掉。
但是邴吉知道消息紧闭监狱大门,坚决不让郭穣进入,并且高喊:“皇曾孙在这里,普通人尚且不能无辜被杀,何况是他!”两人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一直相持到天明,郭穣最后没办法,只能作罢,但是转眼回宫复命时就把邴吉告了一状。
告状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晚年的汉武帝难得英明了一把,他似乎悟到了什么,叹了一句天意如此,便大赦天下,没有再追究。
没过几天,牛逼了一辈子的汉武帝终于咽气了,也让处于武帝末期风声鹤唳、战战兢兢的大臣们松了口气。老皇帝的遗诏除了安排政权交接,剩下的就是认定了皇曾孙刘病已的皇室名分,并将他收入掖庭抚养。
相信老皇帝在弥留之际是用心做了一番安排的,因为此时的掖庭令叫张贺,他是酷吏张汤的儿子,光禄大夫张安世的哥哥,更是卫太子刘据曾经的家臣。
因为刘据谋反,张贺受到牵连,是张安世上书求情才免死受宫刑,成为掖庭的长官。但他对刘据可谓忠心耿耿,不忘旧恩,用自己的钱贴补供他读书。
张贺的弟弟张安世此时混得相当不错,作为霍光的副手,他十分谨慎小心,很得霍光信任。在霍光和上官桀父子的政治斗争后,迅速上位,填补了权力空白。
张安世有记载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千秋、延寿、彭祖。从孩子的姓名上可以看出,张安世对儿孙的期待是朴素的、一贯的、粗暴的——牛不牛逼不要紧,命长才是王道。
刘病已和张彭祖应该差不多大,从小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十分亲密。
于是有个像爹一样的张贺照顾,有个好基友张彭祖一起同窗,刘病已就这样茁壮成长,娶了个媳妇,有了更多官N代好基友,闲散宗室的生活真是岁月静好。
直到他十七岁的某一天一觉醒来发现,他二十岁的小叔公汉昭帝一命呜呼,一阵鸡飞狗跳之后他的堂叔昌邑王刘贺(就是去年被倒斗的海昏侯)也被赶下了台,然后皇位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汉宣帝一上台,立刻封赏张安世,他的三个儿子千秋、延寿、彭祖也都成为中郎将侍中。张彭祖因为跟汉宣帝青梅竹马的感情,性情又不错,加上伯父对汉宣帝有恩,亲爹又是汉宣帝最信赖的大臣,自然与其他人不同,他俩经常腻在一起。
而照顾汉宣帝长大的张贺此时已经死了,由于无后,汉宣帝特意将张彭祖过继到张贺名下,接下来就是对张彭祖大加封赏。
张安世作为亲爹看过太多轰轰烈烈家族一夜倒台的悲剧了,自家一门已有多人身居高位了,坚决不能再要封赏。汉宣帝却说:“我是赏给恩人张贺的。”张安世这才住嘴。于是封张彭祖为关内侯,第二年又追封已经死去的张贺为阳都哀侯,加封张彭祖为阳都侯。
本来照这个节奏下去,张彭祖应该过得很滋润,但估计是家庭内部矛盾没处理好,结果被自己的小老婆给毒死了,死的时候也就三十岁上下,死后封国被除。
汉元帝的男宠石显、弘恭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汉宣帝励精图治二十余年,终于迎来了昭宣之治,汉朝实力也在他在位的时候走向了顶峰,起于微末、吃百家饭长大的汉宣帝死后也足以享受鲜花环绕、国旗覆体、下任国家领导人鞠躬哀悼,拥有“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称号。
但,是人就会犯错误,当然错误可大可小,可汉宣帝的错误是致命的。他英明了一辈子,临老了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糊涂,在明知太子刘奭存在严重路线、方针问题的情况下没有当机立断,撤换继承人,空留下“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废话。
汉宣帝输在太有人情味,在冷酷、果断这点上,他比汉武帝差了十个刘邦。
等到汉宣帝一驾崩,太子刘奭终于继位了,这就是汉元帝。刘奭比起对男女色都兴趣一般的爹,是个情种。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个宠爱的妹子司马氏,结果妹子死得早,死前还说自己是被其他姬妾咒死的,刘奭信了,于是后宫姬妾也不宠幸了,一个人在房间孤独地扯纸巾。
他老子汉宣帝深谙大撸伤身、强撸灰飞烟灭的道理,让皇后赶紧给他物色了几个漂亮的小姑娘,刘奭心情不好不想要,又不想让爹妈担心,就随手指了个离自己最近的小姑娘,并且送了她一件礼物——老刘家祖传の染色体。
太子这一睡不要紧,不仅睡出了太子刘奭的第一个儿子——未来的汉成帝刘骜(《汉书》:及王妃一幸而有身),而且睡出了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王政君,以及这位皇后带来的西汉王朝终结者——王莽。
但是汉元帝对王政君的感情也就一般,后来比较受宠的是傅婕妤和冯婕妤。不过汉元帝对身边宦官的兴趣明显不少于女人,比如石显和弘恭,就特别受到汉元帝的喜欢。
这两人都是年轻的时候坐法被阉,但并非毫无能力,弘恭很熟悉法令,奏对得体,所以皇帝让他做了中书令;石显业务能力虽然一般,但是人很机灵,特别会说话,所以做了仆射。
汉元帝对宦官宠幸的来由是觉得这些人孤家寡人的,生理又有缺陷,没办法结党,只能够依靠皇帝。他这是根本没有吸取赵高亡秦的教训,宦官要是坏起来,那真是会坏大事。
汉宣帝死前给汉元帝留下一笔政治遗产,他让外戚史高、太子的老师萧望之和周堪一起辅佐新皇帝。
本来外戚、宗室和以儒生为主的大臣相互制衡,皇帝端坐朝中就好,但是汉元帝驾驭时局和群臣的能力远逊于他爹。于是宦官势力掺了一脚进来,朝局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了。
萧望之这个人有能力,但是做事的手段和性格有些问题,之前辅佐汉宣帝的时候经常被下放到地方锻炼,萧望之不服气,想法还挺多。但是汉宣帝手段更多,最后为了调教他,让他去当太子的老师。
可惜萧望之还是不够沉稳,对待外戚和宦官集团毫不留情,也不讲政治手腕。外戚和宦官们在感受到威胁后迅速走到了一起,开始反击。
因为汉元帝崇尚儒学,而萧望之恰是当世名儒,师徒俩感情很深,汉元帝对这个老师是很尊敬的,想要搞倒他并不容易。弘恭和石显就趁萧望之告假期间,让两个对萧望之心怀怨恨的人出面状告萧望之结党营私、为臣不忠、专擅权势、诬上不道,请汉元帝将他传唤到局子里喝茶(《汉书》:请谒者召致廷尉)。
汉元帝刚继位,国家权力机构怎么运行的都还没弄清楚,当然更不懂请到局子里喝茶是个什么意思,以为真的只是请过去嘘寒问暖喝口热茶,结果回头一问才知道老师被关起来了,立刻责问弘恭、石显。
弘恭、石显虽然叩头认错,但却和外戚史高一起撺掇皇帝趁机立威。汉元帝属于耳根子软的,虽然把萧老师放了出来,也依然敬重,但却罢免了萧望之的盟友周堪、刘更生,连萧望之前将军光禄勋的印绶都给收回了。
萧望之是个很傲气的人,这件事一折腾估计很是呕血。他儿子看不过去了,暗搓搓等了几个月之后上书给老子喊冤。
就是这么巧,汉元帝回想起老师的好,也准备给萧望之加官进爵,刚下诏就被办事机关驳了回来,理由是:之前弹劾萧望之的罪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这老头在家不思悔改反而教唆儿子上书喊冤,认罪态度很差,希望批捕。
汉元帝心多软呐,一直犹豫不决,弘恭和石显深谙这点,趁机就在他旁边给他打气:“萧望之想要独揽大权,屡屡做犯上的事,就是依仗着自己是帝师,不会获罪。这次派人去抓他,杀杀他的威风,让他明白权力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汉元帝犹豫了,多年的师生情谊让他明白这位老师刚直、傲气,万一牛脾气上来一头碰死怎么办。
弘恭、石显自然也知道萧望之的秉性,进行了精准打击。石显就说,谁不爱惜性命呀,到时候告诉萧望之可以减罪,他就是脾气再硬也不会死。
汉元帝终于同意了。于是石显等人就将诏令密封,也不给传诏的使者通气,只让他把密封的诏书亲手交给萧望之。一边又派执金吾车骑将萧望之府邸团团围住。
执金吾一出动,动静可就大了。萧老头可是个要面子的人。
使者来敲门,老头一问:“谁啊?”
使者:“社区送温暖。”
谁特么派执金吾上门送温暖?萧老头气得立刻就要自杀,被老婆劝下来了,结果学生朱云觉得老师你是我的表率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在我心目中你就是个完美的人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自杀那就更完美了。
于是老头想来想去找了个有逼格的死法:饮鸩自尽。
汉元帝知道后很伤心,把弘恭石显找来骂了一顿,给萧望之儿子升了侯,又年年去老头子坟头拜祭,算是补偿。
萧望之一死,外戚、宦官便没了对手,可以肆无忌惮的作妖了。没过几个月,弘恭也死了,石显继任中书令。汉元帝身体不好,把大小事都交给石显去办,很是信任。
但事实上石显是个聪明又阴险的小人。他利用皇帝的信任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有敢揭露自己恶行的,能杀的杀掉,能治罪的治罪。对于自己搞不定的牛逼外戚、大臣,则想法设法让皇帝弃用。
他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善于在皇帝面前提前打伏笔,防患于未然。
石显知道自己的口碑不好,肯定会有人告自己的黑状,所以很多时候主动向皇帝坦白自己的一些小错误,请求皇帝原谅。汉元帝本来就重感情、心软,既然石显同志都做了自我批评,那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所以从来不惩处他。
有一次石显要出宫办事,他事先跟皇帝说自己要出宫,很可能会晚回来,但是宫里有门禁,希望皇帝下个诏让舍管到时候开个门,汉元帝也同意了。
到那天晚上,石显办完事故意拖拖拉拉很晚才回去,宫门果然关了,石显说自己有皇帝诏书叫开了门。后来果然有人拿这事做文章弹劾石显伪造诏书,皇帝看了之后就转发给了石显。
石显一脸委屈:“皇上喜欢我,这些小婊砸疯狂嫉妒,所以一定会上书诬陷我,我受不了这么多的诬陷,这官当不下去了,请你让我去扫地吧。”
汉元帝心疼地表示:“别低头,官帽会掉,别流泪,坏人会笑。”自那以后再也不听任何人说不利于石显的话,而石显则更加威风,大把捞钱,肆无忌惮。
汉元帝一生就没怎么管过事,权力基本都在外戚和宦官手中,重感情、心肠软是他的优点更是致命伤。他爹留给他的一手王炸被他拆成对打了出去,汉宣帝泉下有知棺材板应该是按不住了。
汉元帝死后,嫡长子刘骜继位,虽然石显当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很卖力的帮助过刘骜,但是人家并不领这个情,明升暗降让石显去做无实权的太仆。
过了几个月丞相御史就向皇帝列举石显以前的罪行,他的党羽牢梁、陈顺都被免官。石显和妻儿返回故乡,一路上忧心难安,吃不下饭,死在路上。以前靠巴结石显获得一官半职的人,都被罢免。
皇太后王政君内心OS:我们家兄弟子侄多,坑里的萝卜不拔出来没法安置。
汉成帝的男宠张放、淳于长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汉元帝真是汉宣帝的亲儿子,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俩人都是犹豫不决,最后铸下大错。
汉元帝有三个儿子,长子刘骜是皇后王政君所生,对他而言只是一次勉为其难啪啪啪的产物,何况这儿子在给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小叔叔吊丧时毫无哀痛之情,气得汉元帝大骂:“你这样的不配做社会主义接班人!”(《汉书》: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
汉元帝更喜欢的是傅婕妤和她所生的二儿子刘康。为了给傅氏更多宠爱,还自创了昭仪这么一个仅在皇后之下的位分,他很想换太子,如果一定要给“想”加一个期限,大约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汉元帝没能熬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十多岁就死了,于是太子也没换成。
虽然他在政治上很糊涂,但对自己接班人的能力还是很有清醒的认识,继位的汉成帝刘骜的确没有任何治理国家的能力,一半的时间都在和好看的女人啪啪啪,另一半时间则是和好看的男人啪啪啪。
他最喜欢的男人叫张放,这是一个世家子弟,祖上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家族里曾经也出过让汉宣帝疼爱备至的张彭祖。张放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就是汉宣帝的女儿敬武公主。
有一次,汉成帝与群臣一起吃饭,张放因为是公主的儿子所以也参加了,因为这位少年长得特别漂亮,性情又开朗大方,被汉成帝一眼看上。
汉成帝很喜欢张放,整日腻在一起,身边的什么许皇后、班婕妤都不放在眼里了,只想宠着他。就这样还觉得不够,又将自己媳妇许皇后的妹妹许配给他,并亲自操办婚礼,用自己的钱给张放买婚房、买婚车、准备礼金,说这是“天子取妇,皇后嫁女”,可见待遇之高。
两人还经常一起穿着常服出去旅行,汉成帝就自称是富平侯张放家的人,世人后来都称他张公子。他们踏遍了长安附近的青山绿水,鲜衣怒马、快意无比。
就这样过去了好多年,这两人的基情引起了皇帝舅舅们的不满。
汉成帝不光女人多,舅舅也特别多。
皇太后王政君的父亲王禁生有四女八男:
长女王君侠,封广恩君,是定陵侯淳于长的生母;
次女就是皇太后王政君,是汉成帝刘骜的生母;
第三女王君力,封广惠君;
第四女王君弟,封广施君;
长子王凤,封阳平敬侯;
次子王曼死得早,追谥为新都哀侯,有个有名的儿子叫王莽;
第三子王谭,封平阿安侯;
第四子王崇,封安成共侯;
第五子王商,封成都景侯;
第六子王立,封红阳荒侯;
第七子王根,封直道让侯;
第八子王逢时(也作王逢),封高平戴侯。
王家八个侯,这门第想不煊赫都不行,尤其是身为老大的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更是权势滔天,带着六个弟弟(王曼已死,有事烧纸),把其他外戚挤得根本没活路。
西汉末期,阶级固化,社会流动性大大减弱,到东汉三国时期越演越烈,先后出了“司马八达”、“荀氏八龙”,这证明什么?
生儿子一定要生八个!
不知道是不是这七个舅舅都跑去跟太后告状了,总之众口铄金,王家人害怕皇帝的过度宠爱给自己的权势带来威胁,一边让太后王政君出面斥责张放,一边又将发生频繁自然灾害的原因归咎于张放。
丞相薛宣、御史大夫翟方进更是上书揭发张放种种恶行:警察奉命到张放家抓贼,张放表示这是私闯民宅,不仅关门拒入还要武装袭警。
告状的内容当然不止这些,还说张放强抢民女不成,结果把菇凉家人弄残了;对乐府的人公报私仇,暴力冲击国家有关部门打砸抢,直到当事人叩头认错才罢休;纵容包庇下属杀人。
对于张放这样的行为,大臣们表示,张放不适合再在目前的岗位上待下去了,免职保留职级待遇吧。
自己亲妈、自己亲舅舅们、自己的重臣都统一战线,汉成帝扛不住了,只能把张放贬为北地都尉,临行前俩好基友一边哭一边告别,场面催人泪下。因为又太过思念,没几个月又把他召回来继续担任侍中,想要双宿双飞,但是皇太后不干了。
汉成帝没办法,只好把张放又调到几乎是北部边界的天水做属国都尉。
本来想得挺好的,等过段时间再把他弄回来,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七八年间总是出现日食现象,加上又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汉成帝也就没有把张放召回来,只是不停地给远在北方的好基友写情书。
张放:
刘骜:
又过了一年多,张放的母亲敬武公主病了,张放终于能回来了,被棒打的“鸳鸳”好不容易能够见上几面,结果又被调到河东做都尉。但是思念是一种病,皇帝忍不住又把张放弄回来做侍中光禄大夫,丞相翟方进根本就不消停,又双叒叕上书。
汉成帝没办法,只能把张放免职,送了点钱让他回封地。结果过了几个月,翟方进就自杀了,汉成帝也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
而痴情的张放,在得知皇帝的死讯后,哭泣而死。
相比起汉成帝宠幸张放时遭到的反对,淳于长就毫无阻力。因为他是皇太后王政君姐姐的儿子,与汉成帝刘骜是表兄弟,年纪轻轻就因为家里的背景做了宫里的黄门郎。
但汉成帝对他也就一般般,不过因为沾亲带故的关系所以宠幸他。皇帝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跟张放一起睡觉、玩耍、旅行,淳于长经常猝不及防就被他俩糊了一脸狗粮。
淳于长并不甘于就做个默默无闻的炮友,他很明白,自己不受皇帝宠爱,想要平步青云只能在别的地方动动脑筋,刚好机会来了。
那些年,横行霸道的王家掌握着朝局,而王家最核心的人物除了皇太后王政君,就是大司马大将军王凤。
正巧王凤生病了,病得不轻,淳于长一拍大腿,只要能伺候好王凤,培养好感情,到时候有王凤举荐,升官发财都不在话下。
淳于长的算盘打得精,可他万万没想到有人比他更精。王凤英年早逝的弟弟王曼的儿子王莽也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跑来伺候王凤。
于是这一个外甥一个侄儿整天正事不干,都挤在王凤府上衣不解带照顾病人,比亲儿子还贴心,让王凤大为感动,临终前特地嘱咐太后和皇帝,让他们照顾照顾外甥淳于长和这个一直以来不受重视的侄儿王莽。
于是黄门郎淳于长就被封为列校尉诸曹,王莽则做了黄门郎。
这两人在伺候王凤时想必日日打照面,不知道是不是起过什么龃龉,总之淳于长和王莽的关系并不好。而淳于长发迹早,在太后和舅舅们面前很会应承,自然也是看不上王莽。
后来汉成帝厌弃了后宫的许皇后、班婕妤,将她们打入冷宫,开始宠爱赵飞燕,想立她为皇后,太后嫌她出身低微,反对立飞燕为后。
汉成帝抓耳挠腮、左右为难,还是淳于长自告奋勇去做说客,终于让太后点头同意将赵飞燕立为皇后。皇帝很满意,决定封淳于长为关内侯,后来又改封定陵侯,很受重用。
淳于长这个人长袖善舞,搞定了宫里的两大BOSS——太后和皇帝之后,又结交诸侯以及地方行政长官。有了权力之后,淳于长就开始迅速膨胀,大肆索贿受贿,又娶了许多娇妻美妾,这些人里甚至还有美貌寡妇。
汉成帝第一个老婆许皇后曾经非常受宠,跟汉成帝生下一儿一女,那时候许皇后的父亲许嘉跟皇太后王政君的兄弟王凤斗得非常凶,王家想方设法往宫里送美人,又利用频繁天灾的由头,想要分夺许氏的宠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皇帝的兴趣慢慢转移到别人身上了。最后,许皇后因为姐姐许谒被人告发用巫术诅咒大将军王凤,被废掉皇后之位,居住在长定宫。
这位命运颇有些像汉武帝陈皇后的姑娘,也不满于自己被废的命运,希望能够东山再起,终于她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许皇后的姐姐许孊是龙额思侯的夫人,但龙额思侯死得早,许孊寡居在家。淳于长趁机和这个美貌小寡妇私通,把她娶来作偏房小妻。
许皇后看到淳于长倍受皇帝宠信,就通过姐姐许孊贿赂淳于长,想让淳于长在皇帝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让自己可以重新回到皇帝身边,做个婕妤也好。
淳于长在收了许后送的价值上千万财物后告诉她:“我跟你老公说了,他也对你还是有旧情的,还答应立你做左皇后。”
淳于长真的跟汉成帝说这件事了吗?
并没有。他不光拿钱不办事,欺骗许后,还每每与许后通信时言语轻佻,亵渎轻视她。许皇后此时一心想着复立,也就任由淳于长戏弄侮辱。
这时候皇帝的舅舅之一,辅政的大司马王根因为带病坚持工作很久,实在不堪重负,准备辞职回家休养,而接班人就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辅政大臣的权力在他们王家兄弟间传承已经好多年,接班人必须是王氏集团的人,按道理,淳于长贵为九卿,应该是内定的接班人,但这个时候,王莽出来搞事情了。
他故伎重演,跑去照顾生病的叔叔王根,鞍前马后、端茶递水,顺便说淳于长的坏话。王根听说淳于长巴不得自己早点狗带好早点接班,气得火冒三丈,让王莽也别叨叨了,赶紧去跟太后王政君告状。
王莽深知告状的精髓,点抓得很准:说淳于长妄图对王根取而代之、对太后您不恭敬、跟废后许氏的姐姐通奸、收受许后财物。
对自己家族实权长辈都不够恭顺,还跟政敌有往来,革命立场不坚定,家族内部的叛徒啊,让他接替王根还能有个好?
果然太后怒不可遏,不知道许家是阶级敌人吗?淳于长这立场怎么站的?!要不怎么说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呢,只要许后没死,就绝不能给她喘息的机会。
太后又让王莽向皇帝去汇报。
于是王莽跑到皇帝面前,把跟王根和太后说的话又说了一遍,皇帝听后就免了淳于长的官职。淳于长也彻底丧失了接替王根成为辅臣的可能。
所以,做好请示汇报工作,是当好中下层领导干部的必要条件。
在官场,经常往领导办公室走动走动,比干好本职工作更重要。
不过王家亲戚多,也不都是铁板一块。得罪了王根,淳于长还有其他舅舅,虽然未必如王根权势大,但也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
于是淳于长贿赂自己的表兄王融,想让他爹红阳侯王立帮自己在汉成帝面前说说好话,让自己官复原职。结果被皇帝发现,干脆把淳于长抓起来审问。
淳于长对自己索贿受贿、戏弄许皇后的行为供认不讳,最后死在狱中,妻儿都被发配到合浦去,连生母都被送回老家,至于受牵连的官员就更多了。而告状的王莽在王根退休后成为大司马,成了最大赢家。
汉哀帝的男宠董贤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汉成帝活着的时候整天光顾着跟赵氏姐妹瞎胡闹,到死也没能生出个继承人来,后来干脆就在自己兄弟子侄辈里找继承人。
汉成帝的亲兄弟有两个,分别是傅昭仪生的定陶王刘康和冯昭仪生的中山王刘兴。
其中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很受汉元帝宠爱,曾经差点就要取代刘骜成为太子。后来刘康死得早,他的儿子刘欣就与刘兴一同被定为太子候选人,召到长安,准备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
虽然当年汉元帝在位时傅昭仪和皇后王政君的关系不大好,但到了这个选太子的节骨眼上,傅昭仪还是很识相的,一边夹紧菊花做人,一边用财宝大肆贿赂掌权的大司马王根和汉成帝的宠妃赵合德。
汉成帝和王家人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傅昭仪的孙子定陶王刘欣是最佳人选。毕竟中山王刘兴与汉成帝是同辈,如果选他,继位后汉成帝在太庙里处境尴尬;
中山王母家冯氏的力量太过强大,王家人也是相当忌惮,生怕一不小心被夺权,傅氏似乎相对好控制些。加上收了财宝的王根、赵合德大力说好话,于是汉成帝就将侄子定陶王刘欣立为太子。
随着汉成帝的突然驾崩,刘欣也就顺利成为了下一任皇帝汉哀帝。
汉哀帝在位的前两年都在忙着巩固皇位,给亲生父母和祖母上尊号:已故生父定陶王刘康上尊号定陶恭皇,生母丁姬为恭皇后,祖母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一年后干脆把父亲改为恭皇,丁后改为帝太后,恭皇太后改为帝太太后。再后来干脆把帝太太后傅氏改为皇太太后……
于是这宫里就住着一位太皇太后王政君、一位皇太太后傅氏、一位皇太后赵飞燕、一位帝太后丁氏……简直像绕口令一样。
心疼宫里当差的宦官宫女们。
然后汉哀帝就将祖母和母亲家族的男子统统加官进爵,傅、丁两家一下就封了六个侯,两个人做了大司马,六个人做了九卿,还有十几个人做了侍中之类的官。而原本的外戚王家在朝中一下就显得势单力薄,最后连大司马王莽都卸职归隐。
这下皇太太后傅氏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娘家有人,腰杆硬了,不用再在人前人后装孙子了。于是对过去一直压在她头上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也不再恭敬,直接喊人家老太婆;对于曾经和自己争宠的冯昭仪,干脆逼得人家自杀。
等处理完朝廷的事,汉哀帝终于能放松放松,留意一下身边人了。
有一天,汉哀帝问身边人几点了,负责报时的郎官就在殿下回答。汉哀帝当时也不过二十岁,眼神好得很,一眼就发现这个小郎官长得貌美动人,心脏瞬间就被击中了,喜欢得不得了。
这个美貌的小郎官就是“断袖”典故里的男主角之一董贤。
汉哀帝对他一见钟情,先是提拔为黄门郎,接着是霸陵县令,又提升为光禄大夫。如果说这种封赏还不算夸张的话,接下来皇帝外出让他同车陪乘,上朝就侍奉左右,十几天赏赐巨万,一下子震动朝廷内外。
自从有了他,皇帝也不需要什么后妃了,皇后傅氏更是摆设,汉哀帝天天跟董贤在一起做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有一次两人交颈而眠,董贤的身体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哀帝想起,又怕惊醒董贤,便割断袖子起身。
热恋中的人总是一刻也不想分离,汉哀帝给董贤放假他都不肯外出,就留在皇帝身边。
汉哀帝挺心疼他,想得也特别开,干脆把董贤老婆弄到宫里,照顾董贤起居;又封他妹妹做昭仪,将她的宫殿称为椒风,以便和皇后的椒房相配。于是董贤夫妻俩和董昭仪三个人一起侍奉皇帝,真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
汉哀帝霸道总裁附体,觉得这些恩宠还远远不够,他又将董贤的亲戚升了一堆;给他盖超规格豪华别墅,送钱送珠宝,甚至连专属于帝后王侯丧葬用品的玉棺、金缕玉衣都提前赏赐给他;但凡各地进献的宝物,最好的都先给董贤,皇帝和太后们用的都是次一等的。
而最让物议沸腾的则是他一次性赐予董贤两千顷土地。
汉哀帝其实是个很聪明,也还算懂道理的皇帝,当时他正和大臣们在朝中推行“限田限奴”政策,对贵族豪强拥有的田蓄奴婢进行限制,以打击土地兼并之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当时已经非常突出的社会矛盾。
限田令规定的很明确,王、侯、公主这个级别的,占田不能超过三十顷。这个诏令因为触动权贵利益而遭到激烈反对,尤其是丁、傅等外戚,本来执行就很困难了,结果皇帝一下还给自己的男宠两千顷。
真是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于是诏令彻底成了一纸空文。
然而皇帝为了自己的心上人,社稷、子民怎么样已经全然顾不上了。
汉哀帝的亲舅舅丁明这时候是辅政大司马,很忌惮这个董贤,千方百计阻挠汉哀帝表达对自己小菊花的宠爱,于是汉哀帝干脆就罢了丁明的职务,让董贤代替他出任大司马卫将军,当时董贤只有二十二岁,于是史上最年轻的三公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诞生了。
这下还有谁敢质疑董贤呢?百官都要通过他才能向皇帝奏事,董家亲戚都在政府任职,就是董家的一条狗出门,也比丁、傅两个外戚家的狗威风些。丁、傅两家各种羡慕嫉妒恨,但汉哀帝喜欢,他们也一点办法也没有。
当时三公之一的大司徒孔光曾经是董贤父亲的上级,汉哀帝就故意让大司马董贤去拜访孔光。孔老头是个很聪明的人,能做事但绝不迂腐。他明白汉哀帝的小九九,于是听说董贤来访,特地穿戴整齐站在门口迎接,送迎都十分小心,很是尊重。
董贤估计也很受用,回宫后兴致勃勃地跟汉哀帝讲了经过,汉哀帝觉得这老头子很识时务,立刻将孔光两个哥哥的儿子升为谏大夫常侍。
这么年轻就有权势的大臣不光汉朝人震惊,外国人来了也是一脸懵逼。
史书记载,匈奴单于来汉朝朝见皇帝,宴席上群臣一起作陪,单于看见汉朝的重臣大司马竟然是个俊俏的小伙子担任的,耿直的外国人就发问了。
哀帝这次直接把狗粮塞到他嘴里——他用一脸宠溺的表情道:“大司马虽然年少,但是因为有大贤才被提拔的。”
单于:听起来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后来汉哀帝爱到极致了,有一次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含情脉脉地凝视着自己深爱的董贤,想着干脆把皇位就传给他算了,于是脑门一热就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幸好旁边还站了一个脑子清楚的王闳,赶忙说:“这是高皇帝的天下,也不是你的,你该干的就是做好传宗接代。”
汉哀帝听完没说话,虽然没再提禅让的事,但是很不高兴,把王闳这个讨厌鬼赶走了,眼不见为净。
汉哀帝虽然很疼爱董贤,但可惜自己是个短命鬼,二十五岁就死了,很显然没有儿子。
这时候皇太太后傅氏也死了,帝太后丁姬不过是个小妾扶正的女人,登不得台面,于是久经考验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再一次抢先出手占得先机,她控制了内宫,召见董贤,问他准备怎么办理丧事。
董贤也不知道是太伤心了,还是太年轻,总之他唯唯诺诺,答不上来。王政君也是老运动员了,见他没主见了,干脆做了决定:“王莽以前以大司马身份办过先帝的丧事,有经验,我让他来帮你。”董贤千恩万谢。
等王莽一来,王家人狰狞的面目的就彻底暴露了。王莽以王政君的名义让大臣弹劾董贤,罪名竟然是说他不在皇帝生病期间亲自尝药。
接下来基本就是套路了。
王莽说最近发生了好多灾祸,肯定都是因为身为三公重臣的董贤不顺天意、不合人心才导致的,董贤就这样莫名其妙被罢了官。估计他感觉到了山雨欲来之势,回到家就跟妻子双双自杀,家人连夜将他们下葬。
结果王莽还不放过,觉得他是假死,干脆掘坟开棺验尸。验明正身后表示,董贤父子罪大恶极,虽然董贤畏罪自杀了,但是还穿着金缕玉衣,用金银珠宝和玉棺厚葬,明显逾制,简直丝毫没有悔改之心,不光罢免了所有董家人,全部发配去合浦,还把挖出来的董贤剥光了,埋到监狱里。
玉衣和玉棺明明都是汉哀帝赐予的,王莽也是会挖坑,就这样把风光无两的董家势力给铲除了。
董贤死得落魄,而他曾经比较赏识的一位叫朱诩的官吏为了报恩,从大司马府辞职,买了棺材和衣服将董贤重新埋葬,结果王莽听说后勃然大怒,找了个罪名把朱诩杀了。
身为上位者,排除异己固然可以理解,但心眼如此小,也着实少见。
之后西汉又经历了两任皇帝,一个汉平帝,一个孺子婴,两个皇帝都还没来得及发展基情就死了,随后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纵观西汉王朝,实在是个挺开放的朝代,皇帝的后宫中有女德也有男色,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默默无闻、逢迎谄媚,或成就千不世名,或大开历史倒车,这一切不在于她们或他们,而在于上位者如何对待和使用。
上位者如果善用喜恶,则政治昌明,社稷有福;如果统治者个人好恶凌驾于制度之上,则权力泛滥,动摇国本,终将吞噬统治者自己。
99%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