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的皇位继承有多血腥,吓得文宗及皇后两次三番否决自己儿子继位
1294年元朝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1294年在位)去世后,经其孙子、皇太子真金第三子成宗铁穆耳十三年(1294年—1307年在位)的统治,元朝开始陷入皇位继承危机。
从1307 年到1332 年,仅仅二十五年,元朝就走马灯似地换了八位君主(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其中两个被暗杀(英宗、明宗),一个失踪(天顺帝)。致和元年(1328 年)爆发的两都之战,是元朝皇位争夺的一次总爆发,战争持续时间虽不长,但几乎蔓延全国,动摇了元朝统治的根基。
元统元年(1333 年),元朝迎来了最后一位君主元顺帝(1333年—1370年在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朝历史也开始步入其发展的最后阶段。
1307年元朝第二任皇帝元成宗无嗣而崩,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在大都发动政变,除掉了成宗皇后伯岳吾·卜鲁罕及她试图拥立的安西王阿难答,海山(武宗)则自漠北率军南下,取得皇位继承权,并登基于上都。
武宗(元朝第三任皇帝,1307—1311年在位)与仁宗本是亲兄弟,在大德十一年三月的大都宫廷政变中,仁宗首先夺权,但慑于在漠北统兵的武宗的压力,被迫与武宗达成了“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的协议。
可武宗去世后,即位的仁宗(元朝第四位皇帝,1311—1320年在位)出尔反尔,立自己的儿子(英宗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元武宗长子(明宗和世㻋)在起兵造反失败后,被迫流亡西北。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初四,英宗(元朝第五位皇帝,1320—1323年在位)在结束当年的上都巡幸后,开始启程南返大都。当天夜晚,扈从队伍刚刚抵达西道的第一站南坡扎营,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南坡之变”。以御史大夫铁失和英宗的两位怯薛长失秃儿、也先帖木儿为首的贵族官僚,发动军事政变,杀死英宗皇帝及其最亲信的大臣——中书右丞相拜住。
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太子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儿(元朝第六位皇帝,1323年—1328年在位)被拥立为皇帝,改元“泰定”。1328年,也孙铁木儿去世,死后发生皇位之争,他的从侄图帖睦尔(元文宗)夺取了他的儿子阿速吉八(天顺帝,元朝第7代皇帝)的皇位,他也被视为“自立”的非法君主,没有得到汉文庙号、谥号与蒙古汗号,一般以其第一个年号而通称为“泰定帝”。
致和元年(1328年),明宗的弟弟,也就是妥懽帖睦尔的叔叔文宗(元朝第八位皇帝,元武宗次子,明宗之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夺取政权,宣布拥戴明宗即位,双方又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妥懽帖睦尔一家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
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初一,新即位的明宗(元朝第九任皇帝,元武宗长子,元文宗之兄,元宁宗、元顺帝之父,在位仅半年)踌躇满志地南下抵达旺忽察都,第二天,已经退位并从大都北上迎接他的弟弟文宗也来到此地,二人在行宫举行盛大宴会。初六,明宗暴死。文宗在严密保护下疾驰上都,并在十五日于上都大安阁举行复位仪式。兄弟之间发生的骨肉相残的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妥懽帖睦尔是武宗海山长孙、明宗和世㻋长子。他的童年时代可称得上是历经坎坷、多灾多难。
尔后可怕的事情接踵发生,先是妥懽帖睦尔的母亲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推进烧羊炉中烧死,紧接着文宗又根据妥懽帖睦尔乳母提供的证言,下诏宣布妥懽帖睦尔不是明宗亲生子。妥懽帖睦尔就此被逐出大都。
文宗这一纸诏书,造成妥懽帖睦尔的出身在史学界长期聚讼纷纭,有不少人怀疑他是南宋末代小皇帝恭帝的私生子。因为据《庚申外史》等书记载,明宗在流亡西北期间,曾与出家为僧的恭帝会晤,并带走了恭帝身边一名怀孕的回回女子(迈来迪),她后来生下的孩子就是妥懽帖睦尔。
至顺元年(1330 年)离开京师后,妥懽帖睦尔先是被流放到与世隔绝的高丽大青岛,而后又被安置到广西静江。这些对蒙古人来说难以生存的烟瘴之地,往往是犯重罪的蒙古宗王的流放场所。
看来,文宗是想让侄子在恶劣的条件下早早离开人世。不过,妥懽帖睦尔在艰难的岁月中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在静江居地大园寺,还受到秋江长老的悉心教育,初具汉文化修养。
即位后,他曾写过一首《赠吴王诗》:“金陵使者过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周回。莫言率土皆王化,且喜江南有俊才。归去丁宁频属付,春风先到凤凰台。”要知道,在元朝所有君主中,汉文化修养方面,能与妥懽帖睦尔并驾齐驱的,也只有他的叔叔文宗了。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1370年),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1333年即位。1368年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妥懽帖睦尔看来是要默默无闻地终老广西了,可形势的突变,却给妥懽帖睦尔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处心积虑地解决掉明宗后,春风得意的文宗于1330 年改元“至顺”,可接下来碰到的事情却极其不顺。
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长子阿剌忒纳答剌被立为皇太子仅三十九天后就一命呜呼,次子古纳答剌也身染重病。这一突发事件对笃信佛教因果报应的文宗而言打击太大了。难道这就是自己作恶而导致的报应?
为了不让天谴再次降临到古纳答剌身上,文宗把古纳答剌送给权臣燕铁木儿当养子,改名燕帖古思,并几次为他做佛事,祈求平安。燕帖古思过继后,燕铁木儿多次请求立其为皇太子,但都被心有余悸的文宗一口回绝。没过多久,饱受折磨、心力交瘁的文宗就一病不起。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年仅二十九岁的文宗去世。临终前,他深深忏悔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前旺忽察都之事,是朕一生所犯的大错,朕常常晚上会想到这件事,可后悔也来不及了。燕帖古思虽说是朕的儿子,朕也很爱他,可今天的皇帝宝座应该是明宗的。你们如果真的爱护朕,就应该让明宗的儿子来继承皇位,这样,我即使在九泉之下见到明宗,也可以有话来塞责啊。”
显然,文宗是想重新履行此前“叔侄相传”的约定,先让明宗的儿子即位,然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虽然史书没有明确提到文宗的属意对象是谁,但依常理推断,妥懽帖睦尔既然已经不被认为是明宗之子,那么文宗所指,就应该是明宗嫡子、妥懽帖睦尔的异母弟懿璘质班。
在父亲与母亲(八不沙)相继被害后,年幼的懿璘质班被文宗留在身边,封为鄜王。文宗去世时,懿璘质班年仅七岁。
接受遗命的权臣燕铁木儿接过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明宗之死,就是他与文宗一手策划的,由明宗之子即位,将来能有自己的好下场吗?
于是燕铁木儿赶紧与卜答失里皇后商量,想改立由自己抚养的燕帖古思为帝,但被与文宗有着同样想法的卜答失里皇后一口回绝。看看实在拖不下去,燕铁木儿被迫于至顺三年十月拥立懿璘质班即位,是为宁宗。
宁宗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自然不会对燕铁木儿构成什么威胁,燕铁木儿可以一如既往地主持朝政。但燕铁木儿很清楚,宁宗终有一天会长大。于是,又一幕戏剧发生了,即位仅五十三天,宁宗就被宣布“病死”,虽然三天前他还被安排在大明殿接受百官朝贺。
至此,“叔侄相传”的约定在形式上已圆满完成,该由燕帖古思接替皇位了。可当燕铁木儿重提此事时,却又遭到卜答失里皇后的拒绝。心有余悸的卜答失里大概还没有从一年前丧子的阴影中走出来,说:“天位至重,吾儿恐年小,岂不遭折死耶?”
于是决定立妥懽帖睦尔为帝,以燕帖古思为其继承人。无奈的燕铁木儿最终只能接受,派人南下静江寻找妥懽帖睦尔。这一年,妥懽帖睦尔已经十三岁了。
锡林郭勒正蓝旗元上都前金莲川草原上的金莲花。元世祖忽必烈正是在金莲川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金莲川幕府”,广揽人才,确立了安邦治国之策,开创了大元盛世的伟业。
至顺三年年底,在外流放两年多的妥懽帖睦尔终于回到大都。在近郊良乡,燕铁木儿特意安排了仪仗迎接这位新主人。
此时的燕铁木儿与妥懽帖睦尔同样心情复杂,双方的心理戒备使见面显得略有些尴尬。燕铁木儿骑在马上,与妥懽帖睦尔并行,用马鞭指指点点,“语重心长”地谈到国家多难,举步维艰,以及迎接新皇帝的诸多缘由。妥懽帖睦尔只是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
这使得燕铁木儿不禁产生了疑惧,怀疑眼前这个年轻人居心叵测。在燕铁木儿的授意下,很快就有太史上言,说妥懽帖睦尔不可立为皇帝,立则天下大乱。这样一来,妥懽帖睦尔即位之事就被耽搁下来。直到半年后燕铁木儿去世,权臣伯颜继之而起,妥懽帖睦尔方才于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于上都正式即位。
99%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