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康熙,苦读外语的清朝皇帝的还有“一个半”
清朝的统治者很重视子孙教育,尤其皇子要学习骑马,射箭,使用火器,还要学习满语和汉语,但是外语嘛就不必要了,毕竟“天朝上国”,何需去学那些“蛮夷之道”呢?不过,还是有勤奋好学的皇帝,大胆地拥抱欧罗巴文化,主动学习外语和西学。这样的皇帝清朝有“两个半”。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康熙在位60多年,一边励精图治,一边也不忘提升个人水平,他在位期间任用了德国人汤若望和比利时人南怀仁等外国人为钦天监官员,向他们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颇有著述,堪称全能型人才。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求知若渴的康熙意识到学习邻国语言的重要性,还在宫中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学习俄文。康熙对外语的学习谈不上“苦读”,更多的是兴趣探索,做一些点缀罢了。
第二位皇帝--光绪帝就比较可怜了,这位“傀儡”皇帝读书用功,且生性聪明,15岁时就写出了“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这样的文章,不光有才,更有仁爱之心。颇有维新思维的光绪对英语学习热情很高,曾计划用英语做新年献词,可惜慈禧太后掌权,对他热心于西方事物很是看不惯。可怜光绪苦学一身才华,却只能在宫中做个“傀儡”,一生郁郁。
这“半个”皇帝说的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了。溥仪的前半生在宫中度过,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苏格兰老师庄士敦教授英语。溥仪的英语学习比之前两位要系统的多,从单词入手,到口语对话,熟读英文名著。到最后,溥仪还可以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民国时,日本扶持溥仪为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解放后经过改造和特赦,溥仪成为新中国的公民,这也是为何称他为“半个皇帝”的缘由。
99%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