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冬天,清代皇帝在故宫里比暖气房还暖和
我国五千年气象史上,
出现过四个寒冷期,
明清时期是第四个寒冷期。
一年中有约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
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在这样严寒的气候下,
处于北方的故宫自然是寒冷异常。
乾隆曾有诗曰: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可见皇帝在故宫生活并不觉冬日寒冷?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
房屋共有九千余间,
但是在偌大的紫禁城却没有一个烟囱,
古代没有暖气和空调,
皇帝一家又是怎样取暖的呢?
太超前,故宫里早就用上地暖了
人们都以为地暖是现代人的发明,
其实地暖早在明代就出现了,
只是叫法不一样,叫地炕。
晚明太监刘若愚著的《酌中志》写道:
“乾清宫大殿... 右向东曰懋勤殿, 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十月... ...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
可见,明代时就已经建造有地暖设施。
到了清朝,
地炕成为主要的供暖方式。
故宫的地炕有个特点就是“无烟”
你在故宫里是看不到一根烟囱的,
分分钟打脸现在高污染的暖气啊。
如果沿用现在,
恐怕也就没有这么多雾霾了。
故宫里的地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切机关都在地下:
在一些重要宫殿内,
地面下建有火道,
将引燃的木炭倒入地炕口,
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顺着火道流动,
慢慢将室内的地板砖烤热,
从而使室温升高。
此外,这种火道还直通睡觉的炕下面,
比较像东北的火炕。
既然燃料是木炭,
怎么可能没有烟呢?
一方面火道的入口都是设置在室外的,
叫火膛,
太监在室外往火膛里添火加炭,
火道的尽头都设有排烟孔,
烟气向外排除。
另一个没有烟气产生的原因在于燃料。
皇宫取暖材料主要是煤和木炭。
煤多是来自宁夏的太西煤,
太西煤乌黑发亮,触之不染,
燃之无烟无味,
且有极高的发热量。
故宁夏的煤曾被称为“御煤”。
木炭叫“红罗炭”,
用通州、大兴等近郊地区的硬实木材烧成,
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
运送到西安门外(今称此地为红罗厂)存贮,
再送入宫内使用。
如今西安门外红罗厂大街,
就是当年存贮木炭的地方。
如此一来,
室内没有明火,
便不会产生烟气。
这可不是为了环保,
而是因为故宫的宫殿都是木制的,
防止烟灰熏黑宫殿。
但是“地暖”的施工难度系数大,
需要打通宫殿地下部分,
施工不便且易引起建筑下陷,
所以只有少数帝后起居的宫殿内建有地炕。
如养心殿、坤宁宫内的东西暖阁内,
就有“地暖”供应。
每逢新年,皇帝一般在养心殿冬暖阁度过,
乾隆皇帝之所以喜爱冬天,
是因为她最爱呆的书房——西暖阁三希堂,
有地暖设备。
坤宁宫东暖阁,
如今还保留着这种地炕,
去故宫游玩时,
还能在一些建筑台基上见到地炕口和排烟口。
故宫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今天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是可以加热的,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冬天用火炉取暖靠谱么?
在清代故宫中,
火炉是一种常见的辅助取暖方式。
不住人的宫殿,
冬季一般用火盆或熏笼取暖。
熏笼是一种炭火盆,
分为盆和笼两部分,
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
有的是青铜镏金的,
有的是掐丝珐琅的,
制作十分华贵精美。
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
还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熏笼。
在没有地下火道的宫殿,
均备有炭火盆。
那时的炭火盆样式非常多,
为了体现皇家的尊贵,
这些取暖设备往往制作精美。
如太和殿的两个炭盆,
是用造价高昂的景泰蓝烧制而成,
为防火星外溅,
火盆外还加盖有金属网盖,
既实用又美观。
但是由于故宫楼宇建筑面积太大,
火盆取暖的效果并不显著,
比较适合在起居的宫殿。
再者,火盆容易引起火灾。
有一次火盆起火,
惹怒了乾隆嘉庆两位皇帝。
嘉庆二年,乾隆帝已经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乾清宫太监看守火盆时,
没有将火盆内的炭火盖严,
使得火星复燃引起了一场大火。
火势很快蔓延到交泰殿,
眼看火舌就要到坤宁宫屋檐的时候,
风突然转向,坤宁宫这才免去了一劫。
但是,这场大火烧毁了乾隆皇帝苦心收集了
五十多年的“天禄琳琅”图书,
乾隆极为不悦。
此后,嘉庆对炭火盆格外注意。
甚至还下令只许在太和殿两角安放两个火盆,
而其他如中和殿、保和殿的火盆用完后一律撤除,
并下令让内务府大臣每日查看一次,否则降级处理。
此外,火盆也容易造成人体中毒,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
就记载了一次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
手炉和脚炉取暖作用有多大?
在影视剧中,
我们经常看到皇妃手中拿着精致的“暖手宝”,
这是一种小炭炉,
暖手的叫手炉,
炉身外加罩,
通常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
手炉上端设有提梁,
随手可以提动。
这可是一种奢侈品,
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
制作精巧别致
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
脚炉要比手炉大一些,
用锡或者铜做成,
用时里面灌装热水,
可随身携带,
可以用来暖脚,
或者放入被窝中。
除了大的薰笼,还有一种小的火炉,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火炉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置到适宜之处。
舌尖上的温暖——火锅
故宫内的火锅可分为两种:其一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其二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和我们今天吃的火锅类似。
火锅在清朝是著名的宫廷大菜,涮食的菜品也是非常丰富,其中以羊肉、鹿肉为主。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就曾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举办530桌的宫廷火锅宴。
服饰很重要——冬服
在冬天自然要换上保暖效果更好的服装,皇帝也不例外。在服装的纹饰上,冬夏差别不是很大,区别主要是在材质上。冬季的龙袍,会用黑狐皮制作,用海龙、紫貂滚边,保暖效果出众。帽冠则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宫墙是紫禁城内防寒的第一道利器,
通常以院落为单位。
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
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
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
宫墙
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
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
而且,宫殿的墙壁和屋顶大都建的很厚,
冬天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音符
虽然没有空调和暖气,
但是有了以上保暖“法宝”
即使是在严寒的冬天,
故宫也是一个温暖如春的“王国”
99%的人还阅读了: